史双文,女,1971年生,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副秘书长,医古文与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主讲《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学语文》《国学经典导读》《古代汉语》《对外汉语》等多门课程,长年致力于古代汉语与和中医文献学研究。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十余项,撰写论文十余篇。2016年,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2009年副主编的《长白山人参文化揽萃》一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二等奖。参与点校的《医钞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和吉林省中医药学术著作一等奖。三次在院级和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上获奖。
王姝琛,女,1964年生,教授,金沙集团1862cc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文献学》等课程,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校勘注释中医药典籍10余部,副主编及参编教材3部,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其中主编的《长白山人参文化揽萃》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二等奖,参编的 《满族医药文化概要》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三等奖,校勘注释的《医钞类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吉林省中医药学术著作一等奖,《格致藁》获吉林省中医药学术著作二等奖。
郝贤,女,1965年生,医学博士,副教授,金沙集团1862cc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促进会中医学术流派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分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中医各家学说》教学、科研及临床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历代医家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应用研究,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及其合并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及妇科疾病,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出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及学术著作8部。
马丹,女,1979年出生,2006年任职于金沙集团1862cc医史教研室,九级讲师。现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在读,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并参与导师国家973课题《中医临床各科诊疗理论的框架研究》。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理论教学及中医临床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共讲授本科课程7门:《中国医学史》《中医学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学导论》《中医学概论》《中医药文献检索》《药学文献检索》,讲授研究生课程2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外医学史》,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历届学生的好评。入职以来,参编人卫出版社《中国医学史》十三五规划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国医学史》精编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外医学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3部。参编著作《东北梅花鹿文化研究》、《本草图经》研究,共2部,编写专著《宋代儒医》1部。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8篇,参与科研课题9项,教研课题6项,其中主持校级教学课题1项。吉林省科研成果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1项。
何珮珩,女,1983年8月出生,讲师,2012年6月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年3月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金沙集团1862cc金沙集团1862cc任医古文教师,从事医古文、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对外汉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年均授课200余学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古汉语与中医典籍训诂、中医药文化研究。主持省教育厅社科课题1项,省级教学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医钞类编》古籍点校,人卫版《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公开发表论文5篇。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王育林教授学习中医典籍训诂。
李艳杰,女,1985年9月出生,助教,2014年6月硕士毕业于金沙集团1862cc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同年进入金沙集团1862cc金沙集团1862cc任医学史教师,从事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药文献见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年均授课200余学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参与省级课题1项。
刘雨茁,男,1996年6月出生,讲师,2023年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师从王育林教授,同年进入金沙集团1862cc金沙集团1862cc任医古文教师,从事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社会文化史。以第一作者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药文化》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参编《刘延龄医案》,参与省部级、校级课题多项,多次受邀在国内会议做学术报告。